华山卧游图四 247×123cm 纸本焦墨设色 2019
(资料图)
第一次见崔振宽先生,是在一次花鸟画展上,我冒昧地问他“哪幅画最好?”他说:“画的成功与否在于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修养的深浅,不能从一幅画的成功与否来定一个人的高下,画到极致就是画修养、画思想的。”
崔振宽的这番话,道出了绘画艺术的本质,也体现出了中国画千百年来所遵循的艺术宗旨。和西画不同,中国画最终要表达的是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思想,并把这种感悟通过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地传达出来。而当代画家,如何从传统艺术中走出来,如何把传统中的经典文化传承下来并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成为每一个画家的首要命题。
万仞峡谷出平湖 138cm × 70cm,纸本水墨,1975年
崔振宽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不但深得黄宾虹先生所说的那种笔墨精神,而且还注重对独特自然景观的表现。黄宾虹注重笔墨对于中国画内在精神的建构,并把这种意趣推向了极致。他用最纯粹的笔墨形式来体现大自然一山一水的同时,非常注意内心的体验。崔振宽擅长用焦墨创作,他的画初看上去黑乎乎,苍茫一片,似乎没有什么灵气可言。可是站在画前细品,一种内美、一种气象和厚重的感觉从画面喷薄而出,让人深受感染。选择这样的笔墨语言是崔振宽多年来对于西部山水的本质认知,西部那悠久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西部的山雄浑壮阔,西部的水浑浊湍急,这样的山水带给人的是激情与力量。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来说,也只有这样的笔墨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人生。
荒壑之五 248×125cm 纸本焦墨设色 2019
关于绘画,崔振宽有过这样一段话,“实际上画画就是给自己找难题,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置之绝地而后生,水墨、焦墨都一样……”任何艺术上的创新都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中完成的,崔振宽也不例外。中国画发展到现在,在技法和内容上似乎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那些古人们,像徐渭、八大等人,无论在哪方面都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给中国画的没有留下多少可以发展的空间。对西画的借鉴却差一点使中国画失去根本。由此看来,中国画要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中来。经过“八五思潮”后,崔振宽也意识到,只有回到传统,自己的艺术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秦岭雨景 136cm × 68cm,纸本水墨,1980年
西部的“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精神使他感悟很深,他有一组《胡杨系列》,用笔老辣、苍莽、浑厚,平面式的构图,顽强地传达出胡杨坚韧挺拔的精神,也体现出画家顽强不屈的艺术态度。他能够从非常平凡的事物中抽出他想要的部分,来表现胡杨的坚韧、村子的古旧苍老、山林的密密莽莽。刚劲线条及点密集的堆积,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这组胡杨作品大多截取胡杨林的一个局部,通过点的层层堆积,和点变化成线的延伸,深刻地刻画了胡杨树的精神。
山之皴图四 250×127cm 纸本焦墨设色 2019
《胡杨系列》作品,不是一般的具象描述。而是画家意象的胡杨,心中的胡杨。他运用的是视觉的放大,这种放大具有显微镜下看生物的效果,通过对胡杨树林局部的放大处理,使我们看到了胡杨细节的美、局部的美,这种美对应了心灵的某个瞬间,与胡杨的精神有了呼应,从而营造了绵密、细致、入微、新奇的局部思维。《胡杨系列》是一部沉重的史诗,它守望着几千年文明的演变和衰落,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幻,从真实到虚幻,使自己的每一叶、每一枝,都带着千年韶华演变的信息。《胡杨系列》组画的色彩并不是统一的色调,而是根据阴晴圆缺自然光线的变化,赋予胡杨以不同的原色。《胡杨之一》是淡墨和土黄的主色;《胡杨之二》便具有了焦墨和土黄中一丝红为主的色调;……之四是焦墨和绿的主色,之五却具有了浑厚的赭石的色调。这些不同颜色的变化,反映了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天气变化对物质产生影响的深刻体察,是画家在美的发现中,对美的一种深刻描绘。
黄河赞歌 180cm × 98cm,纸本水墨,1981年
他寻找着一种人们向往已久的淳朴境界,对大地的认识大大增强。他的画,厚重雄伟。他把万笔归于“一境”,从一笔成形的方式向一笔成境的方式转变,笔法笔意充满壮美。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当代生活的理解,融汇在他的作品里,平凡中求奇崛。
在现代表现主义的转型期,崔振宽以他的大气、雄浑、干涩、凝重,把笔墨推到一个极致,那极致中所蕴含的生命律动,使他和抽象拉近距离。从黄宾虹情结的转化,他解构了原有的创作思维,向时代主旋律靠近。他摒弃纸上谈兵式的思维方式,真正用心眼去观察生活。他的画,融道、神、气、力、骨、质、势、情、趣、韵、格、境等于一体,他以敏感的笔触,重新解构山水,结构笔墨。又以山水为载体,寄托自己的感情世界。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崔振宽的艺术境界不断地飞越。他以建设性的笔墨为这个时代的山水画开辟了一条延伸自我之路。
嘉陵滴翠图 115cm × 96cm,纸本水墨,1984年
作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山水画家,长安画派所主张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宗旨对他影响很大,他这么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就是对这番话最好的注解。纵观他的艺术创作道路,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条线索:他的早期作品对石鲁与黄宾虹的绘画风格有所借鉴和继承,中期大胆寻求突破,到近年来找到自己的焦墨状态,这在一般的画家是不敢想象的。艺术贵在创新,他后期的变法使他在艺术上更进了一步。
点线和树之四 181×96cm 纸本焦墨设色
对于黄宾虹山水画精神的借鉴,使他很成功地创作了一批与黄宾虹精神实质和艺术实质接近的作品,这些作品笔墨轻松愉悦,充满张力,没有沉重和压抑。线的纯熟运用,点的灵活变化,使他传统笔墨的功力炉火纯青。中期,他从黄宾虹的艺术风格中走出来,试图寻找自己的绘画语境,他大胆变法,用了整整十多个年头,终于寻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他以焦墨状态,赋予绘画以新的形式和内涵。
点线和树之十 180×96cm 纸本焦墨 2020
前期的作品还可以看到具体的线和面的关系,但是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密集的点的堆积,构图上也是平面式的。这些转变直接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受,作品强调了意象,强调了对心灵的直接抒写。他成功地运用加减法,从笔墨的层次上,来阐述笔墨境界。他的点有线之意,侧锋有中锋之意,皴擦有藏锋之意,墨染有行笔之意,着色有施墨之意,笔墨内涵一波三折,力透纸背。作品更趋向于结构上对细节完整的要求。以小见大,知微识著,强调了画的生命性和主题性。
景观之十 158×97cm 纸本焦墨设色 2020
崔振宽的山水,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人们被他厚重的画境和内涵所深深震撼。中国当代画坛,也形成了“崔振宽现象”。这种现象是对崔振宽绘画艺术的肯定,也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理解,他的探索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好的道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及时代精神,更使人们看到了中国画的光明前途。
2005年5月于西安
景观之三 162×96cm 纸本焦墨 2020
Copyright 2015-2022 纵横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